所谓“2018最难高考考试年”来得这样猛烈!高考考试语文题目刚一公开,考生和网友就炸了锅,用一句话来形容今年的考试试题:所有人都喊难。
高考考试语文有没变难,专家如此说:
今年的客观题数目、分值有所增加,这种设计调整,使考生的书写总量有所降低,但阅读总量特别思维含量并未减少,试题的整体困难程度与往年大体持平。但语文考试发生变化,是大势所趋。
语文教学和考试将发生变革
不要打无筹备的仗!
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程总主编温儒敏曾痛斥:语文凭什么要给数学让路?将来语文将成为中高考考试的杀器,高考考试要达成15%考生做不完卷子。
高考考试语文阅读题的选文范围,将会远远超出高中教程和一般高中生的认知范围。困难程度、深度、广度,全方位向学术级、经典级看齐!
只看课本和《读者》,不要说高考考试语文,中考语文都应对不来!
清华大学教授王文湛:“以后高考考试主要考语文,由于要考两次,数学减少困难程度,以后高考考试的区别度主要在语文,语文主要在作文。”
仔细看过今年高考考试语文全国卷I、卷Ⅱ、卷III后不难发现,所谓的“难”集中在3个方面:
❶阅读能力差=做不完
“题目太多、字数太多根本做不完!”让不少考生叫惨连天。他们正是温儒敏教授口中说的“15%的人”。
翻开今年的高考考试试题,乍一看满满都是文字,整个语文卷面文字量大增,这是趋势!
大伙注意了,高考考试命题方法正在进行非常大的改革,而且在悄悄地改——阅读速度,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,目前是9000字,以后可能增加到1万字;阅读题量也增加了,今年的题量,不是题目的数目,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,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%~8%。
去年说的“高考考试变革”已经达成,所有题目都在默默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+阅读能力。阅读不可以卷子根本做不完。
❷不读名著=不会做
感受下2018北京高考考试卷微作文题目(10分):
网友叫苦连天,但有资深语文老师却觉得:这10分是送分题。
早在2017年1月十日,北京教育考试院就已经公布:2017年高考考试北京卷的《考试说明》将出版,且今年北京高考考试语文初次将《红楼梦》、《呐喊》、《边城》、《红岩》、《平凡的世界》、《老人与海》这六部名著纳入必考范围。
虽然名著高考考试一直在考,但以前不过是问问作者、年代等“背诵题”,就算你不念书,只须记下这类要素就不会太丢分。
请看看今年北京语文卷的考法:从《红楼梦》《呐喊》《平凡的世界》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,简述这个人物形象。如此的问题,试问:假如没读过名著,如何答?
❸不积累古诗文 = 重点变二本
无论是全国一卷二卷还是三卷,单古诗文考察就占34分;而北京卷文言文+古诗文的考察分数高达44分!也就是说在北京高考考试语文卷中,【文言文+古诗文+名著】占到了54分的比率!
这分数意味着什么?拿到它,大专变本科、二本变重点、211变985。
但假如不读古诗文、不看名著,这几十分如何拿?不能不说,高考考试语文变难了,由于它不再只考课本和文学知识,而是在考学生的阅读量、阅读能力!
语文为王,不再是口号!
从近年各地高考考试出题趋势来看,“大语文”定义很突出,课外拓展内容增多,看重传统文化积累,对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思维思辨能力需要提高;而中高考考试改革后强调的综合素质,与“大语文”的内蕴关系密切。
从明年下半学期开始(2019年9月),全国中小学生语文、历史、道德与法治都用统一部编版教程。
整个小学6年12册共选出色古诗文124篇,占所有选篇的30%,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,增幅达80%,平均每年20篇左右。
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,占所有选篇的51.7%,体裁从《诗经》到清诗,从古风、民歌、律诗、绝句到词曲,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,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、明清小品,均有网站收录。
不只这样,语文在各学科间的要紧程度也已经凸显。
看看高考考试的变化、教程的变化、学科要紧程度的变化、还有这几年火爆蹿红的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、《朗读者》、《见字如面》等语文节目…所有现象都在告诉大家:
国家层面,正全所未有地把语文这个学科放在第一要紧的地方。苏步青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过去说过:“假如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,我的建议是第一课堂就考语文,考后就批卷子,不合格的,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。语文你都不可以,别的是学不通的”。
看重语文学习已是大势所趋。高考考试语文已经向大家放出信号,这3件事不能不做:读名著、积累古诗文、学写作。
语文学习技巧也要因时而变
父母与学生不要太紧张,维持一个好的心态,帮助孩子认识语文、看重语文、学好语文。
❶学习语文不只靠方法,更靠思维
有的同学特别是男同学,觉得万物有规律,所以一直把期望寄托于练习,期望题海训练源于己逢考必胜的能力。男生总是喜欢通过很多练习熟能生巧之后,做题所向披靡的感觉。
但语文绝对不是技术,学不好语文更不是没学会什么神秘的“语文方法”。
不不承认,语文的考查形式是试题,应试是有肯定方法的。但假如抱着“语文是个技术活”的心态,盲目勤学苦练,题海战术。除非能准确无误的押对考试试题,不然这个办法绝对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成绩。
提升语文成绩绝对绕不开提升语文素养。假如没语文素养,所有答卷方法都是无用,流于表面,只能撞大运。
所以必须要明确语文素养是打底的“九阳神功”,打好底子,不急于求成,不盲目进行很多训练,才能最后让我们的成绩“乾坤大挪移”,一飞冲天。
❷不只要看结果,更要重过程
文学一类,却要的是形象生动,有时常常是距离产生美,把万事弄的模模糊糊,总是有话不直说,一个现象,描写来体悟去,最后能叫人沉默考虑才叫本事。
学习语文的时候,不要直接记住答案,要静下心来陪书中美人“谈天谈雪谈月亮”,感觉到语文深层的魔力,分数才会上得去。
平常做题应该多注意梳理答案是如何来的,作文立意是如何想到的。而不是背诵固定答案套路,记忆都有哪些样的作文立意。
假如不仅要做,不少学生的语文文章毫无逻辑,答案生掰硬套,没说服力。事实上,正是他一个人一心只关注结果,机械地学习,才冤枉了“语文君”!
❸学习语文不只要走脑,更要走心
有些学生用理性思维学语文,把文章信息化,接收到了“某人写了某某”“某人语言辞藻华丽或者朴实”“某某写文章表达了他的某某情感”等信息而已。
他不会把文字句段当作一个载体,当作一个盛满作者生活体悟和情感大餐的容器。
“走脑不走心”的孩子真是吃亏,或许他能流利的背诵一些名人名言,好的语段;记得住什么名人在哪篇文章写出了哪种情感……他都认识,都记得,就是一个也不会用,一个也没帮助他语文能力成长。由于他不会带入自己去领会。
对于理性思维的孩子,不带入自我去读文章,文章中的事情永远和自己距离好远,只是一个故事,只是见识或者谈资。如此是学不好语文的。
用心领会,和文章试图找到共鸣,心有戚戚焉,你就真的理解了。这是语文提升的第一步。
❹学习语文关系IQ,更关系情商
目前,不少语文高考考试题型一直不断下放到中考、甚至小升初考试,如此的趋势真是让不少老师父母着急上火。不少高中情感能力的问题也是渐渐渗透。本来孩子就还没有懂事儿,这可如何是好?
其实,情商不是教出来的,而是给一个适合的环境,孩子自己进步成长出来的。所以这方面,父母朋友们要多多考虑。
俗话说“没钱人的孩子立事早”。这里的穷,其实指向的是孩子的历程。所以致使目前孩子情商低的一个缘由是:历程少。
生活经验的积累,不只能直接为孩子积累写作素材,更能帮助他情智的成长,利于他知道了解别人,体察别人的感受,也就更能在语文学习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到位不少问题了。